「媽媽,可是我會想妳」
「你想我的時候,我就在這裡歐~」
小撲去上學已經達陣滿一個月,
這漫長的、對心臟不良的、震撼的、媽媽小孩都在學習適應的一個月,
從整天哭成麻花狀的肉包臉,到只有分開的時候哭一下下就好的憂鬱小生,
這個小朋友在面臨社會化的過程裡,努力的展現出很大的進步。
唯一的問題在於,他還是會三不五時就罵罵號一下,
回家之後就拼命抱怨:我好想妳,妳都讓我等好久~~~
然後,為了解決他的分離焦慮,我真的是絞盡腦汁、花招百出,
還特別拜託老師讓他打電話回家跟我小小講一下之類的,
每回講完電話,腦海裡都還是他那稚嫩哭泣的童音,緊揪著我的心。
某天逛誠品的時候,我不小心看到了這一本書:
小浣熊奇奇,站在森林邊哭泣,他對浣熊媽媽說:「我不想上學」
「我想和你留在家裡,跟我的朋友玩遊戲,玩我的玩具,看我的書……」。
多麼像我家孩子每天早上在講的話啊?
花了一點時間,在書店快速把書翻完之後,我發現,也許我前輩子也是浣熊…
因為在沒有先看過書的狀況下,我竟然做了跟浣熊媽媽很類似的事情。
那天送小撲到幼稚園要掰掰的時候,
情緒本來已經控制住的小鬼突然快哭出來說:你還沒有幫我畫好啦!
我趕忙安撫:阿~我忘記了,等等,我跟老師借個筆。
老師看我蹲下來牽過小撲的手開始動工,
很好奇的跟過來一窺究竟:媽咪你們在做什麼?
「我在畫我跟他老杯的icon,這樣他想我們的時候只要看看手,就知道我們都在旁邊陪他了。」
畫完之後,給個大大的擁抱跟親吻,小撲勉強收起眼淚跟我掰掰,讓我全身而退。
一個留在掌心的神奇
許許多多的小小孩,第一次上學(幼兒園或小學),都不是很順利,因為「轉變」,從“家裡”轉變到“學校”,從“一個人獨處”轉變到“和很多人相處”,從“獨享”轉變到“共享” ……這麼多的轉變,不要說是小小孩,有時連大人都必須適應一段時間,上班也記掛著:「孩子在學校,會不會發生什麼事?」,慎選學校又是另一個課題。
作者奧黛莉.潘恩,女兒四歲大即將進入幼稚園時,也同樣要面對並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。在一個偶然中,她看到浣熊媽媽離家尋找食物,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,就會拉起小浣熊的手,摩娑自己的臉頰,讓他仔細聞聞媽媽的氣味。這個奇特的動物習性,讓作者靈光一動,如法炮製運用在自己女兒身上,果然十分奏效,也因此促使她創作、分享這個故事,給天下的爸媽。
本書,同時也是美國兒童福利聯盟,協助家長學習面對和處理小小孩分離焦慮情緒,非常重要的媒材與示範。作者和志工帶著書到學校、醫院和圖書館分享,獲得許多大人和小孩的共鳴與熱情回應;目前,已成為美國大多數幼兒園新生入學第一天,一定要講的故事。
現在每天早上,除了做早餐,打理小撲上學的東西以外,
最重要的就是,不能忘記在他手上畫下老杯跟阿母,陪他去上學。
每當他在我要告別時又面有苦色,我就趕忙抓起他的手放到臉頰旁邊說:
「你看你看!媽咪就在這裡喔~你摸摸臉,就代表我在親親你,
想我的時候,不要哭,媽咪就在這裡喔~」
ps.下課倒是一條活龍,真正是差很多耶!
ps2.除了畫手,我們花招還有:把爹娘照片給他放在名牌別去上學,
聽說睡醒的時候如果哭著找馬麻,看照片最能藥到病除XD
ps3.還有用過貼紙、用過媽媽的手錶陪上學,但是貼紙會掉,媽媽手錶有點太混搭風。
ps4.所以,還是只能祈求他早日適應囉~阿彌佗佛.....